您好,欢迎来到合肥市中医保健研究会官网! 加为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保健养生苑
保健养生苑
保健养生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保健养生苑 >>保健养生苑

从《清明上河图》看宋代中医药的发展
点击:3279次,时间:2017-4-29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作品,反映的是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节繁荣景象。作品宽24. 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作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我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在5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有550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20多辆,大小船只20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在这幅出神入化的巨幅画卷中,我们不仅领略到作者高超的画技和北宋年间熙熙攘攘的都市风光,还可以欣赏到几处反映宋代医药事业的珍贵画面。

      当时汴梁城街道宽阔整洁,路旁树木葱郁,一些庭院百花盛开,环境优雅,不失中华古都特有的文明卫生景象。画中可以看到有内科、儿科、骨伤科、祝由科等,分科渐趋精细。有中医诊所三处,两处是小儿科,反映当时小儿科诊疗水平颇高,处于鼎盛时期。其中四眼井旁有一家临街的店铺,门上高悬“赵太丞家”横匾,门旁对联留有“五劳六损”四字,招牌上大书“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旁边幡上还可见到“□理小儿贫不计利”字样,室内柜台旁一医者正聚精会神地给一妇人怀中的小孩诊病。“丞”是宋太府寺所属药局(具有商业性质)领导助手,兼管医药;“五劳六损”是一般内伤外感病的统称。这个赵太丞大概是位擅长儿科、内科的医官,热心行医,注重医德,深明“医乃仁术”之理,故才能做到“贫不计利”。另一诊所门前挂着一个挑子,上写“专治小儿科”,堂内坐着医生,旁边有人领着小孩就诊,小孩大概怕医生,欲挣脱跑掉,画面生动有趣。

      还有一处临街诊所,挂着“专门接骨”的招牌,说明宋代时外科、伤科已经分开,有了专门的接骨医生。门前有两位头顶斗笠者在徘徊,其中一人打算进入,真实表现了初诊者的心理活动,非常形象逼真;街道上有人背着一个大汉,正在向行人询问,行人显然是在给求医者指点就医。接骨医家屋旁有家药铺,有“家大口堂”药店,招牌上“本堂法制应症药剂”八字依稀可辨,店内两人站柜台外,院内买药人牵着驮药的驴子正要离去,门前一人正从车上搬着刚进的药材,反映了当时中药的经营情况。由清代画院藏本上还可见到“人参,本堂葵兑川广地道药材”等,可以看出宋代医疗和药材经营是在同一机构中,医生多为坐堂应诊,药店除卖药外,还兼营药物中转、兑药材,促进南北方药材交换和流通。也可见当时在对待药物品质上,讲究药材地道,注重产地选择,四川、两广的药材以质好、量多而闻名于世,至今仍为医药界所公认。图中还画有一药店伙计端坐凳上,脚踩碾槽,加工中药。碾槽现仍是传统中药房必备的常用工具。宋朝政府对药铺炮制熟药、成药的成分、剂量、方法有一些规定,各药店必须依“法”来炮制药材,配制成药。这一措施不仅可以保证药物品质,而且由于这些规定的广泛推行,也使许多行之有效的前代方书和民间验方得到推广,医家、病人也学到了必要的医药知识。

      另在街道僻静处的有一小院,门旁写着“祝由科”。祝由是古代咒符祈祷禳病的方法,最早见于《内经》,后世称咒符禳病为祝由科。祝由有浓厚的道教色彩,也借助于一些药物进行治疗。由图可见祝由科在当时是被政府所承认的。元代太医院分十三科,其中有祝由科,元代以后就渐渐只流行于民间了。

      虽然《清明上河图》涉及医药内容的画面不多,但其中关于医疗和药材情况的描绘,画面生动有趣,形象逼真,为后人提供了生动的、难得的形象资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北宋时期的中医药学发展概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