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合肥市中医保健研究会官网! 加为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科普部
科普活动
科普活动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部 >>科普活动

谁说中医不能治急重症?
点击:2861次,时间:2017-4-29

他出生于中医世家,悬壶济世近80载,在传统中医“八法”之外创立“衡法”;他坚持以弘扬和传承中医传统为使命,一生追求“德艺双馨”;他运用中医疗法有效治疗非典等患者,令祖国医学受到世界瞩目;他领衔的“颜氏内科流派”,是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之一……

首届国医大师、颜氏内科第二代传人,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所长,“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创始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颜德馨先生日前在上海病逝。大师仙去,他关于“中医当自强”、“中医一定要姓中”的呼吁和努力,他对于振兴祖国医学的拳拳之心,铭刻在无数人心头。

对症用药抗击非典 90岁出诊次次提前到

“颜老快90岁的时候,仍坚持每周来医院坐诊,而且次次都提前到,诊室在大楼一侧尽头,他骨折后腿不好、拄着拐杖要慢慢走好久,每次经过,走廊里坐着的病人都会自发地站起来迎接他。”中医心脑血管病专家、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韩天雄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

韩天雄师从颜德馨长子、全国名老中医颜乾麟,2005年起长期在颜德馨工作室学习抄方,“颜老一生扎根杏林,他把对中医的爱、对病人的爱渗透进自己的血液中。他对事业执着坚持,今年3月份时他身体已经出现问题,面对前去探望的我们,他念念不忘的就是中医学科的发展。他还一直非常关心后辈,常问候我们家中老人孩子情况,过年还要给孩子压岁钱,他说这是一种礼。”

颜德馨祖籍山东,1920年出生于江苏丹阳北草巷的中医世家,取刘禹锡《陋室铭》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故得名“德馨”,其父颜亦鲁为名噪江淮的一代名医,也是颜氏内科创派人。

颜德馨幼年即拜当地名儒习字诵经,自12岁起,颜亦鲁开始令颜德馨学习《黄帝内经》等中医学经典著作,颜德馨常随父亲挑灯夜读,并随父侍诊,深得言传身教。1936年,16岁的颜德馨以优异的成绩被上海中国医学院破格录取,并插班就读一年级下学期,开始系统地接收中医药专业教育,他跟随沪上不同流派与科别的中医名家学习,诸多杏林国手的微言法语,使得他在精进医术的征程上获益良多。

学成毕业后,颜德馨自立私人诊所,从此他始终秉持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精神,在烽烟中仍悬壶济世。1945年抗战胜利,他举家迁回故乡江苏丹阳,为贫苦乡民免费施诊给药、通函问病,免费为儿童接种疫苗,在当地的报纸开辟“中华医药”、“民族医药”等副刊,为推进中医学的广泛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颜德馨放弃自设诊所之高额收入,响应政府“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中西医并重”,以满腔热忱投入到祖国建设事业中,受聘于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并参加了农工民主党。

颜德馨对病人体贴入微,常常从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强调简、便、效、廉地治好患者。“爷爷从来不会2、3分钟就看一个病人,他看一个病人至少要一刻钟,认真询问、解答、开方。” 他的孙女颜琼枝说,“他对于社会上一些打着中医养生等幌子牟利的现象特别生气。”

颜德馨在非典流行期间,以八旬高龄勇挑重担,奔走第一线。他担任上海市中医防治专家组顾问,市中医治疗指导组组长,同时还是市卫生局突发事件应急专家组成员,参加制定中医中药预防“非典”的方案,创制了“扶正祛邪方”,授权上海3家厂家生产,同时上海市科委紧急将此列为科研项目,边科研、边防治。同时,颜德馨就非典病人发热、气促、纤维化、激素反应、危证抢救等进行防治指导,参加病人远程会诊,为进驻上海市传染病医院非典病房的中医师进行指导,还指导广东省中医院运用中医中药治疗等。

兼容并蓄问道大家 突破旧说创立“衡法”

颜德馨毕生以弘扬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事业为己任,长期从事中医药的临床、科研、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工作。百年颜氏内科桃李天下,医术精湛,代代相传,在沪上渐成影响,成为海派中医内科主要学派之一。

“中医给人的感觉就是几千年留下来的东西仍旧在用,但爷爷常常告诉我们小辈,现在疾病谱改变、新的生活方式产生新的疾病,如何更好挖掘传统、治疗现代疾病,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实践、继承、发展。”颜琼枝告诉记者。

在颜琼枝和许多同行、后辈的眼中,颜德馨从医的一个个阶段就是不断开拓创新的过程。经过数十年丰富的临床实践和探索积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颜德馨在传承先贤的基础上突破气血理论,创立“衡法”治则,在中医学理论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对古今瘀血学说的研究和长期临床观察,颜德馨总结提炼出“颜氏血瘀证诊断法”,认为人体气血流行全身,是脏腑、经络、形体、九窍等一切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的临床意义重大。因此,他提出“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辨证观点及以调气活血为主的“衡法”治则。

“衡法”能够调畅气血,平衡阴阳,发挥扶正祛邪、固本清源的作用,适用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多种疾病,在治疗上则将衡法归纳为10种配伍方法,灵活运用,疗效卓著。尤其是运用于心脑血管病领域,颇有成效。如应用温阳活血法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使不少患者心绞痛发作明显减少,减少硝酸类药物剂量,有些患者甚至停用西药。通补阳气治疗心功能不全(慢性心衰)可使阳气旺盛,运行通畅,不仅能激发脏腑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而且阳气一旦振奋,即可迅速动员全身的抗病能力与病邪相争,促使病邪消散,疾病得以改善。运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介入疗法后再狭窄,则为中医中药治疗本病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2001年在市卫生部门领导下,颜德馨作为学术带头人组建上海市中医心脑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中心标志性学术专著《颜德馨中医心脑血管病学》120万字,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此后,颜德馨又将气血学说和“衡法”治则应用于抗衰老领域,提出“气虚血瘀是人体衰老的主要机制”的论点,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现已成为这一领域里重要的一种学派。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根据上述理论,拍摄《抗衰老》科教片。

1992年,颜德馨发起创办旨在促进中医药现代化、提高中医药学术地位的中医药研究中心——当代沪港台中医药研究中心,在香港注册成立,这是沪港台中医界首次打破地域界限而成立的学术研究机构,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针对中医在产业化、市场化方面进展缓慢的现状,颜德馨以兼容并蓄的态度、卓越的洞察力,积极开发临床疗效可靠的中成药。上世纪80年代,他领衔推出第一代产品“衡法2号”,通过研究证实具有降低血脂、改善微循环等作用,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上世纪90年代,第二代产品“颜氏寿宝”研发成功,在美国推广10余年,在北美地区影响非常广泛,用于高脂血症10余万患者,并行销加拿大等地。上世纪末,第三代产品“衡生颗粒”,销量为全国中药产品前10位。21世纪初创制的第四代产品通过对“衡生颗粒”拆方研究,筛选出新组方——调脂护脉方“行气活血颗粒”,既保留了原方功效,又简化了处方,疗效颇佳。2003年,颜德馨的“衡法在调节血脂中的应用”被评为“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2000年和2001年,颜德馨又将临床应用多年的两个中药验方:消渴方、醒脑方实施产业化。消渴方产业化之后名为“消渴清颗粒”,为纯中药制剂,主要针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同样来自于颜德馨治疗临床老年性血管性痴呆病的“醒脑方”也已经完成临床试验,正在申报新药证书和注册批件。

由颜德馨担任所长的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多次获得国家、市级重大重点科研课题,“颜氏感冒灵”抗病毒药效研究评价取得了良好结果,部分实验指标不亚于达菲,获得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坚守文化自信 曾疾呼“中医病了”

上世纪90年代起,颜德馨大力开展中医学的传承与学术接班人的培养。年近七旬的他不辞辛苦,从无门户之见,将平生所学倾囊相授,竭尽全力为年轻人创造学习条件和机会,经他培养的学生近百人,遍及全国及世界各地,他个人在全国各地举办中医讲座,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

90年代末,在行医60周年之际,颜德馨捐出自己多年积蓄的稿酬和学术成果奖金,共计20余万元人民币,设立“颜德馨中医药人才奖励基金”,这是以个人名义命名、以中医药发展为目标的一家非公募基金会,如今基金已扩充到700余万元。

“中医的问题出在中医自己身上,能救中医的只有我们自己”,“现在用真正的中医方法看病的中医正越来越少”,“中医不是不要学西医的,而是应该强调怎么学”,“中医不应该在结合中被忽略,在结合中被矮化”,“谁说中医不能治急症、重症?”……

在长期的临床和教学工作中,颜德馨发现当前的中医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重“西”轻“中”的教育模式导致相当部分中医学校的毕业生不会望闻问切,不懂八纲、八法,不懂阴阳五行、辨证施治。这让他深感担忧:“现在中医看病有点像‘盖浇饭’,西医的饭加上中医的料,一些医生行医多年都不会灵活开方,病人住院时开逍遥散,出院时还是逍遥散。”

1998年,颜德馨与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任继学等八位老中医联名建言,对他们当时所担忧的诸多问题如中医医院合并为西医医院的一个科、中药新药的评审模式问题、中医医院医药分家以及中医教育继承等问题,列陈己见并提出合理建议,观点明确中肯,得到大力支持,对中医的发展影响深远。

颜德馨常常以先哲墨子的话“志不坚,智不达”勉励弟子,为了开辟一条传承中医之路,他敢于挑战当前的中医教育西化的弊端,建议建设真正能传承中医的临床实习基地。在有关部委支持下,2008年11月24日,在以颜德馨教授为首的一批国医大师的呼吁倡导下,首次在综合性大学中进行中医教育改革试点项目的“同济大学中医大师传承人才培养项目”正式开班。培养项目先后举办二期,共招收二十余名具有中医博士学位的中医师进行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为推广颜氏内科学术经验和弘扬中医药事业取得显著成绩。

在颜德馨看来,祖国医学要发展,不能仅止步于传统的四诊八纲,而是要将中医学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寻求合适的土壤,用现代科学来阐释中医。基于此设想,颜老萌生了在西医综合性医院建设独立建制中医楼的想法。他为此八次往返奔波于北京和上海之间,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下,终于在1991年,全国综合性医院“中医第一楼”在当时的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现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落成。这幢今天看来体量不大的建筑,由此成为中医技术中心、国家级中医大师培训基地,成为弘扬海派中医事业发展的颜氏内科流派基地。

“颜老经常说,中医要坚持自己的特色,不管治疗还是用药,都要用中医的头脑来分析,要坚持整体的辨证论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夏韵告诉记者,“从医这些年,从科研到诊疗,不管是扎根科室,还是开班带徒,他都是这样一以贯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