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合肥市中医保健研究会官网! 加为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保健养生苑
保健养生苑
保健养生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保健养生苑 >>保健养生苑

文苑医药四则
点击:4609次,时间:2017-4-29

 摘要  中医药是与我国传统的文学艺术相伴相生的,人们在养生保健和防治疾病的同时,也在中医药身上倾注了自己的深情厚意。深情厚意总是需要表达和释放的,中医药便成了文学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历史上许多的文人墨客都与中医药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的文学艺术作品都反映有中医药的知识和内容,同时也少不了中医药文化的参与和渗透。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神话传说到戏曲小说,从帛画壁画到唐卡风俗画,从西游西厢到水浒红楼,处处都能看到中医药的身影。那些或喜或悲、或怜或愁的古诗,那些形象生动、浪漫唯美的图画,那些寓意深刻、合乎情节的蒙汗之药、荒唐之言,那些妙趣横生、玩味无穷的中药诗词、楹联谜语,给中医药增添了多少透骨的神韵。近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支持编撰的《中医药文化精品丛书》(名誉主编王键、主编董明培、执行主编黄辉),第一册《回望中医的星空》即将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现选文苑医药四则,以飨同道。

 

先秦神话史诗的医药情怀

 

     《山海经》是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一部富有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主要记述了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内容,最有代表性是神话寓言故事。据考证,《山海经》也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记载有药物功效内容的著作,记载的药物多达160余种(一说120余种),包括植物59种,动物83种、矿物4种,其他药若干种;可治数十种病,并记载了食、汤服、沐浴、佩带、涂抹等多种用药方法,这实际上也是多种用药方法的最早记载。特别是药物中有60种可用于防病,如防蛊8种,防疫4种,强壮25种,避孕2种(这是我国有关避孕药物的最早记载),防兽病1种,说明春秋末期人们对预防疾病已相当重视。如《山海经·中山经》“河罗之鱼食之已痈”,“有鸟焉……名曰青耕,可以御疫”,鬼草“服之不扰”;《南山经》祝余“食之不饥”;《西山经》薰草“佩之可以巳疠”,浴之巴疥”等,这些记载是我国古代人民发现和认识药物的例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共收入西周初年(公元前1046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的诗歌305篇(所谓《诗三百》),305篇有135篇提到植物,据统计本草类生物291种。动植物入诗俯拾皆是,《国风·周南·关雎》是其开篇之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其中荇菜就是食药两用的植物,《唐本草》有载。《国风·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诗句,想必大家也十分熟悉,蒹葭就是用治肺痈的芦苇。《诗三百》中提到可以入药的草木鸟兽鱼虫有260多种,其中薇、蕨、葑、萧、艾、荷、芑、杞、葵、蓷、苓、卷耳、荇菜等,《本草纲目》中都有细致的分辨与记录,白茅、桑叶、桑枝、桑椹、萱草、艾蒿等至今都是常见中药。药食同源,中药起源于草。那个时代百姓的生活以挖野菜为生(多数由妇女来完成),也可以认为是在采集草药。这正是先民遗意,古风洋洋。孔子说,《诗经》“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多识于草木虫鱼”,成语“不可救药”即出自《诗经》。人们或欢欢喜喜或悲悲戚戚地去采集生长在野外的薇、蕨、芣苢、卷耳之类,歌之咏之,药草与诗意浑然一体,充满了一种女性生命的温婉之情,形象生动,凄美浪漫,体现了草或药本身具有的朴素的生活内容和生命意味,表达出了一种亘古不变的人文关怀。

      战国时期的《离骚》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是伟大的诗人屈原(公元前340—前278年)的代表作。在其373行诗文中,也曾先后提到了江离、泽兰、木兰、木莲、申椒、佩兰、白芷、香茅、荷花、菌桂、幽芷等25种以上的中药名,与医药文化也结下了不解之缘。“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菊之落英”,“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作者用香性药物来象征和比喻自己纯美高洁的志向,以及不甘堕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文人墨客谈论药物,有其深刻的审美心理。

先秦文学少不了医药文化的参与和渗透,也为中医药增添了多少透骨的神韵。

 

徽墨入药能治病

 

      弛名中外的徽墨是“文房四宝”之一,书画家的专用墨,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产于古徽州而得名。徽墨是用松烟和(huó)入胶汁、香料制成,色泽黑润,历久不褪,掭笔均匀,入纸不韫。由于生产时品质要求高,只用松烟不用油烟,所以还可以用于治病,嗅吸外涂,既方便实用,又疗效神奇。为了药用还在制墨过程中加入各种针对性的中草药,如牛黄、珍珠、冰片、蟾蜍、熊胆等名贵中药,有提神卸乏、消炎止痛、止血祛毒之功。过去中医处方中的“陈墨、京墨、京香墨”就是徽墨。至今在徽州当地(今黄山市及周边地区),还有用徽墨来应急止血,如研浓墨点入鼻孔治鼻衄;研墨涂疖肿处治小儿痄腮;醋磨浓墨涂痈疽发背四周,中心涂以猪胆汁;墨末3克,温开水送服,用治崩漏;墨末6克,以白汤化阿胶清调顿服,治血热吐血等。中医认为“墨能胜赤,赤见墨止”,徽墨味辛性平,入心、肝经,可止血行瘀治痈肿,内服治吐衄下血、崩中漏下,外涂止金疮出血。入药以陈久者为佳。

       据史料记载,以药入墨大约始于三国。其时制墨专家韦诞“参以珍珠、麝香捣细末合烟下铁臼,捣万杵”,开贵重药物入墨之先河。墨入药的中医文献,如晋代葛洪《肘后方》载有“姜墨丸”治疗痢疾,唐代孙思邈《千金方》载“研浓墨点眼”治疗“飞丝入目红肿”。唐朝末年,中原战乱连年,社会动荡,当时的制墨世家奚超、奚廷珪父子,由河北易州漂泊移居到了江南歙州,重操旧业。他们精选歙州黄山脚下的优质松烟料,改进工艺,选用松烟一斤,珍珠、玉屑、龙脑各一两,和(huó)以生漆,杵十万杵,精心加工制出“坚如玉,文如犀”、“丰肌腻理,光泽如漆”、“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奚墨,成为徽墨之鼻祖。当时南唐后主李煜(937—978年)爱好舞文弄墨,他在金陵(今南京)城内填词作画时,砚中之墨正是歙州地方官送来的奚墨。李后主用后连称“天下之冠”,当即把奚廷圭召为“墨务官”,赐姓为李,一时“李墨”名扬天下。李廷珪还在墨中还加入藤黄、冰片、犀角、巴豆等名贵中药,使墨“芬芳馥郁,其坚如防”,一时官宦人家和文人士大夫竞相争用,出现“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局面。宋善和三年(1121年)歙州更名为徽州,从此统一定名为徽墨。宋代徽墨更被文人墨客视为珍宝,一代文豪苏东坡就说“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他一生颠沛,但随身的行囊中却断然少不了徽墨。

      关于药用墨的由来,还有一个故事。传说在宋太祖时,一位大臣夫人到太医院里找太医看病,一走近案台就被他案几上的墨熏得呕吐不止。这位太医虽非常认真,事后天天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天他缓步走近药橱,为病人取阿胶时忽然受到启发:既然阿胶可以按需要添几味中药一块熬制,墨又何尝不能如法炮制呢?于是赶紧修书一封,呈报宋太祖。不久,一盒歙州地方官进贡的药用墨就摆在了他的案几上,从此再没出现病人闻墨呕吐的现象了。有一天太医由于辛劳过度,伏案睡着了,连正在磨墨的手浸入砚台也不知晓。等病人叫醒他,刚抬起头,又听到病人惊呼:“太医,鼻子在流血!”太医正在朦胧之中,一听自己鼻子流血,顺手一摸,却又见病人目瞪口呆地望着自己,好久才说出缘由:“你这药真神,手一摸血马上就止住了!”太医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身边的墨可以止血,从此他又开了一批药方送交歙州地方官,嘱制药用墨,专门用于止血。一天,有一宫妃产后经血不调,生命垂危,太医用了好多办法都未奏效。于是壮着胆子使用了药用墨。他把一锭药用墨投入烈火,烧毕研成细末,浸入酒中,请宫妃服下。不久宫妃的病居然全好了。从此,宫中嫔妃争抢储藏药用墨,以备生产时用。歙州更名徽州后,徽州药用墨的名声越来越大,朝廷干脆每年要求徽州每进贡徽墨一千斤,一时间造成了“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奇缺现象。

      宋代另一位制墨家潘古采用民间配方百草灰制成百草霜,治疗扭伤出血、通便秘等,广受百姓欢迎。明代《本草纲目》对墨的性味主治比较详细,认为“墨气味辛温无毒,主治止血、生肌肤、合金疮、治产后血晕崩中,醋磨服之,眯目、物芒人目点磨瞳子上。”明清两代,药墨在民间广为流行,当时的商甲将士即使不通文墨,外出时身边亦常有墨锭,以备急用。而药墨确实也医治过不少人的疾病。清代还成为帝王御用药,曾治愈了乾隆母后的“红斑狼疮”。在清《内廷法制丸散膏丹各药配方》中,还载有以墨为主要成分的复方制剂。历史上出现过多种药墨,主要有万应锭、集锦墨、凌烟阁古墨、仿古墨、八宝止血墨、李廷圭墨、曹素功墨和胡开文药墨等,外形有方、圆、长条形等,分别称锭、枚、螺、量、丸、块等。清代徽州墨业有四大家,其中胡开文善做药墨,他创制的八宝五胆药墨被称为奇药,药方奇、疗效奇、剂型奇,治凶险顽症无数。后来红顶徽商、“江南药王”胡雪岩,看好八宝五胆药墨的发展前景,决定帮助胡开文的后代将这味良药发扬光大。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社会关系,先将药墨推荐给左宗棠,经左宗棠引入皇宫,成为朝廷贡品、皇宫御药,治好了不少皇亲大臣的皮肤顽疾。据说在慈禧太后西行避难时,背上生疮毒,就是靠此药治愈。因此,八宝五胆药墨被誉为“药墨华佗”,与云南白药、漳州片仔癀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奇药,身价倍增,被誉为“金不换”,其配方现代还被收入《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有诗赞曰:“五胆八宝掺松烟,千锤百炼成方圆;奇墨入纸龙凤舞,内外兼用病魔寒。”

      名贵质精的徽墨,既能书画、又可治病,作为文房香馨透纸、防腐防蛀,作为药用治病止血、深受青睐。自从南唐李后主和李廷珪成就了“徽墨甲天下”的传奇以来,历代文人墨客用洗练的笔触写尽了徽墨的风华。屡屡墨香穿越唐宋明清,袅袅娜娜飘过千年,书写了中华千年文明的历史篇章,也为医药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

 

蒲松龄作《草木传》演义草木梨园

 

      蒲松龄(1640—1715年),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蒲家“累代书香”。他在村口路边设茶摊,并摆上笔墨纸砚“文房四宝”,行人歇脚聊天,只要能说出一个故事,茶钱分文不收。通过摆摊设茶换故事的方法,蒲松龄收集到许多四方趣闻轶事,故事和素材越来越多,激发了他的想象力和构思创作的欲望,终于写成了一部流传百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蒲松龄从少年时起就不重视八股文,久居乡间,闲时博览群书,对农业、医药和茶事深有研究,其中读了不少中医药书籍,所以他熟知医理,通晓中药,还能行医,往往以医药内容赋文作记。其《聊斋志异》491篇中,望闻问切、内外妇儿、瘟疫杂病、针灸按摩、脉理药性等无所不有。如《邵女》爱读医学经典,切脉开方、针灸按摩均能胜任;《封三娘》从小得到养生秘诀,擅长“吐纳术”,可以长生不老;《梅女》按摩技术娴熟高超;《褚遂良》用气功加按摩治病;《娇娜》有外科手术的描写;《人妖》说的是手术变性的故事;而《医术》、《药僧》、《太医》、《口技》、《上仙》等篇,几乎全篇故事情节都由医药卫生内容构成。他曾编写过一本《药崇书》,分上下两卷,约1.8万字,收载药方258个,可谓是“奇书伴妙方,世代留芳香”。

       鲜为人知的是,他还运用拟人的手法,替中草药作传,创作了剧本《草木传》。剧中角色均由草木充当,运用生、旦、净、丑等戏剧行当加以演绎,将药物人格化、情节化、故事化,把中药搬上了舞台。角色的形象也根据药物的性能、特征来刻画,如甘草老成持重、番木鳖强悍暴虐,大黄勇猛刚毅,菊花清高素寒等。此剧梗概为:甘草是一位姓白的老汉,生了个女儿为白菊,许给石斛为妻。剧情围绕着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四大贼寇要抢娶白菊,家人栀子请夫婿石斛来解救,石斛最终娶得佳人并建功立业。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亦借用药物间性能的生克制化关系,如甘草与“逐山寒”大王海藻、大戟、甘遂、芫花间的冲突,即与中药“十八反”的内容相呼应。至于角色对白、唱词以及所用道具,无一不是由药物及相关含义组成,内容包括性能、功用、产地、形态、炮制方法等。

     《草本传》共介绍了常用中药500余种,并有不少方剂剧本。如清肺汤,蒲松龄写道:“那一日在天门冬前、麦冬门后摇了摇马兜铃,内出两位妇人,一个叫知母,头戴一枝旋覆花,擦着一脸天花粉;一个叫贝母,头戴一枝款冬花,搽着一脸玄明粉。金莲来求咳嗽良方,黄芩抬头一看,即知枳实是止咳奇药,放下马兜铃,汇成一方,便把那热痰喘嗽一起治去”。把清肺汤的药物组成、方剂功效纳入剧本中,绘声绘色之中让人们掌握方药知识,又领略了文学风采。

       最近在河北保定市蠡县发现了一本1914年木刻剧本《药绘图》。《药绘图》涉及90余个人物,全部以中药拟人而命名,涵盖了中草药根基类、全草类等90余味中药材。其中药中之王人参为皇帝,其他药为属下,百合为青年学子,将紫菀、橘红、花粉比拟为少女,既形象又符合戏曲的行当。全剧以“人参为补益上品,藜芦为吐逆药品,药性相反”为引子,讲述了藜芦反叛人参,双方冲突尖锐,最后药王设法解合的故事。其作者还是个谜,业内一直流传是元代杂剧家关汉卿之作。但专家认为,从该剧本多场戏、多行当(涉16个行当)、多角色以及大团圆结局等特点来看,与“四折一楔子”、正旦一人独唱到底的元杂剧有明显区别,因此推断并非关汉卿所作,而是明清传奇作品。既然是明清作品,能够集文学、医药知识于一身者唯有蒲松龄,而且通过比较《药绘图》与《草木传》的剧情风格,极有可能出自一人手笔。

     《草木传》与《药绘图》幽默风趣,寓中医药知识于娱乐之中,堪称本草知识人文化的典型。而《药绘图》是迄今为止中国首部完整的药戏剧本,填补了中国戏剧题材空白,对于中药文化和戏剧文化的推广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净化心灵的妙药良方

 

      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尘世,每天都在为生活奔波,在为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劳动中,同时为社会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生活在这个社会财富日益丰富的世界里,人人都向往富裕幸福的生活,太多太多的诱惑也让人心旌摇曳,心醉神迷,甚至心痒难耐,谋之不轨。如何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受境染、不被念牵,历代都开出过针砭时弊、净化心灵的妙药良方。

      唐朝名臣张说(667-730),晚年写就一篇《钱本草》,内容新奇,令人耳目一新: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召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人不妨已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作者以本草的性味、功能、采摘、毒性、服用等为喻,简洁而形象地概括了钱的本质,人木三分地揭示了钱的二重性,提出以“七术”(道、德、义、礼、仁、信、智)来加以调理使用。简洁的186字短文,语句精炼,构思精巧,比喻精当,可谓金玉良言。

      云南昆明华亭寺内,存有一奇特的药方,它是唐朝无际石头所开,大师曰:“凡欲齐家、治国、学道、修身,先须服我十味药,方可成就。”其方如下: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陟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菠萝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须速戒之。以前十味,若能全用,可以致上福上寿。成佛作祖。若用其四五味者,亦可灭罪延年,消灾免患。各方俱不用,后悔无所补,虽扁鹊卢医,所谓病在膏肓,亦难疗矣;纵祷天地,祝神明,悉徒然哉。况此方不误主雇,不费药金,不劳煎煮,何不服之?偈曰:此方绝妙合天机,不用卢师扁鹊医;普劝善男并信女,急须对治莫狐疑。作者针对社会习俗之种种病态弊端,巧妙地以治病用药喻为人处事的道理,融佛家积善成德与医家仁心仁术为一体,的确是一剂修身养性的灵丹妙药。

      清代徽州一位名吴之直的府僚,在为新安医家胡其重《急救危证简便验方》一书作跋时,拟了一剂人生简便验方:夫忠孝友悌人生之太和汤也,安分知足居家之平安散也,溺于富贵者以清凉饮解之,处于贫困者以固本丹治之,罹于忧患者以定心丸救之。凡此数方尤为经验简便,服之既久,庶几元气充满,天理流行。举斯世斯民同跻于仁寿之域,则此卷特利济之先资尔。全文寥寥百余字,寓传统伦理“忠孝节义”于中药方名之中,引申发挥,循循善诱,娓娓道来。所谓太和汤、平安散、清凉饮、固本丹、定心丸,一语破的,形象生动,明眼人一看就知其义,语言冼练,细细品味则又回味无穷。

      我们在社会上做人做事,要正确地待人待己,热爱本职工作,讲究生活质量,宁静处世,不要患得患失,不为世俗势利所动,保持淡泊宁静的精神状态和清明洁净的心灵世界,身心才会怡悦健康,生活才会幸福安康。


友情链接